文章来源:中国旅游报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等系列文件,对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工作进行规范,明确了验收认定程序、基本条件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内容。
动态监管服务在路上
《办法》规定,文化和旅游部建立国家全域旅游产业运行监测平台,对示范区和创建单位旅游产业运行情况进行动态监管。
对此,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李柏文表示,全域旅游管理范围大、管理对象多、产业运行复杂,实施动态监管并发布行业预告预警,有助于政府管理决策、企业投资决策和游客出行决策,有效防范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风险、产业投资风险、安全风险等,促进全域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旅游产业实施动态监管,有利于适时掌握示范区创建工作动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教授冯凌提到,在监管实施中,应该编制相应的数据指标体系以全面了解示范区工作动态,并将动态监督和动态管理结合起来,实现对示范区的科学管理。
“创建工作固然重要,而旅游行业优质服务永远在路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席建超说,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动态监管是保障示范区有序推进的基本要求。
对于如何扎实推进动态监管,席建超建议,一方面要建立更为完备、更具针对性、能反映全域旅游特征的监测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要创新监测方式,保障监测信息及时、准确。同时,还要通过明察、暗访等监管方式有机结合,提升监管效果。
“要实现动态监管,需要按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的相关要求,推动党政统筹,建立现代统计制度,有常态化综合管理机构和综合执法机构,推动旅游社会化治理。”李柏文说。
长效动力不搞终身制
值得关注的是,《办法》强调建立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有进有出、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复核制度。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不搞终身制,对复核不达标或发生重大旅游违法案件、重大旅游安全责任事故、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事件、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和严重负面舆论事件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视问题严重程度,文化和旅游部予以警告、严重警告或取消命名处理。
记者了解到,关于景区评定的“退出机制”曾掀起过一场景区“整肃风”,对景区监管起到积极作用。全域旅游示范区“不搞终身制”与景区“退出机制”有何关联?
“最大的不同是适用范围。示范区的惩戒机制涵盖的是示范区区域范围,比景区范围更广;同时,强化了地方政府责任,突出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惩戒力度。相同点是对危害旅游行业发展或者破坏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席建超提到,“显然,这种退出机制要求各地要切实加强管理,保障全域旅游有序推进。”
李柏文认为,示范区“不搞终身制”,能够确保全域旅游发展的标准底线不被打破,守住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红线、安全红线和质量底线,形成“以创促建,以建促管,以管促发展”的长效动力。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旅游研究室主任戴学锋表示,建立退出机制对地方最大的作用就是时时督促、不断提升,防止创建成功后不思进取,甚至停顿倒退。
“两者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都是运用复核检查和警告、严重警告直至取消命名的方式,实施‘能上能下、有进有出’的动态监管,最终目的是使创建主体保持工作热情,为游客持续提供优质旅游服务环境和消费体验。”冯凌认为,通过近年来对景区动态管理的观察可知,“得牌”后“丢牌”对地方影响非常大。在这样的监管机制下,示范区将会积极把地方旅游发展质量维持在较高水准。
严格标准创新促示范
如何保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示范带动作用?席建超建议,要鼓励创建单位大胆创新,寻找抓手。这既包括规划引领、产品建设、产业培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也包括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政策等。只有创新,才能突破;只有突破,才能引领;只有引领,才能示范带动。
验收标准还设计了一票否决项,对近三年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重大旅游市场投诉、重大生态环境破坏事项以及“厕所革命”不达标的,予以一票否决。
李柏文认为,一票否决项是示范区创建的前置条件,是示范区发展的生态红线、安全红线和质量底线,也是促进示范区生态发展、安全发展、文明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达摩之剑”。
“旅游业一直视安全、服务和环境为生命线。因此,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过程中,一旦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投诉事件、环境破坏以及以‘厕所革命’为代表的公共服务不达标时,必须实行一票否决,不能纳入验收程序。”冯凌说。
“‘厕所革命’是引领景区、城市和乡村均衡化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和重要抓手,必须常抓不懈。”席建超表示,强调安全管理,是突出安全永远是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同时体现了未来全域旅游发展要严守国家生态红线。这一规定也传递了规范和整治旅游市场秩序的强烈信号,凸显了新阶段强化文明、规范服务的要求。